<big id="fhf77"><strike id="fhf77"><rp id="fhf77"></rp></strike></big>
    <track id="fhf77"></track>

    <track id="fhf77"></track>

    <pre id="fhf77"></pre>
    所在位置:首頁 > 專題匯總 > 尋找南粵最美家風 > 最美家訓淳民風 >正文

    江門鶴山源氏:敦倫盡孝 立德樹人

    來源:南粵清風網     日期:2017-12-28 17:36:28    
        源氏自始祖源賀接受北魏太武帝賜姓“源”,至今已有1600多年。源賀是北魏時期四朝重臣,一生精忠報國、勤政為民、淡泊名利,他臨終留下遺訓,教導子孫為官要忠誠勤勉,為人要清廉儉樸、遏惡揚善。源氏后人謹遵祖訓并將其提煉成家規八則,世代傳承發揚光大。在源氏家風的深遠影響下,源氏一族人才輩出、為國貢獻者甚多,顯赫于北魏、北齊、北周、隋、唐數朝。在史籍文獻中有名可考者多達八十余人,在《魏書》《隋書》《北史》《舊唐書》等正史中被立傳者達四十余人。

    1.jpg

    霄南村

      霄南村,位于廣東省江門鶴山市龍口鎮,是廣東源氏家風的發源地。我國的“源姓”人士皆為古鮮卑族后裔,目前僅有四千余人口,其中,有一半便生活在霄南村。

      源氏自始祖源賀接受北魏太武帝賜姓“源”,至今已有1600多年。源賀是北魏時期四朝重臣,一生精忠報國、勤政為民、淡泊名利,他臨終留下遺訓,教導子孫為官要忠誠勤勉,為人要清廉儉樸、遏惡揚善。源氏后人謹遵祖訓并將其提煉成家規八則,世代傳承發揚光大。在源氏家風的深遠影響下,源氏一族人才輩出、為國貢獻者甚多,顯赫于北魏、北齊、北周、隋、唐數朝。在史籍文獻中有名可考者多達八十余人,在《魏書》《隋書》《北史》《舊唐書》等正史中被立傳者達四十余人。

      家訓點睛

    2.jpg

    源賀銅像

      源氏始祖源賀的銅像,聳立在霄南村北門。據史料記載,源賀,原名禿發破羌,西平樂都(今青海樂都縣)人,北魏政權建設的功臣之一,歷太武、文成、獻文、孝文四朝,先后任平西將軍、冀州刺史、太尉,從政從軍長達40余年。

      源賀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東西轉戰,在北魏的北方統一戰爭中立下功勞。他先后參加過太武帝的西滅北涼、北退柔然、南攻劉宋等重大戰役,每次戰役皆有建樹,因屢立大功而被朝廷授以西平公、太尉、隴西王等官爵。二是出牧地方,為北魏的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源賀于文成帝時受命出任冀州刺史,經營北魏經濟和人口最重要的地區。史書稱贊他在執掌冀州七年期間,頗有政績,“鞠獄以情,徭役簡省,清約寬裕,甚得人心”,“時考殿最,賀政為上第”。三是兩次臨危決斷,定策皇位繼承,在重大歷史政治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是太武帝死后,亂黨掌權,源賀統領禁兵與大臣陸麗等人“決議定策”,迎立文成帝拓跋濬,由此決定了以后北魏政治的走向。第二次是獻文帝拓跋弘死后,他以太尉身份自漠南趕回平城,再次參與眾臣決策,力排眾議,站在馮太后一邊,擁立年幼的拓跋宏為帝,為日后孝文帝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源賀雖為北魏四朝重臣,卻無半點居功自傲。到了晚年,68歲高齡的源賀還堅持駐守在艱苦的漠南邊疆,確保北魏的疆土不受侵犯。公元479年,源賀自知遺命不久,于是敕命諸子:“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目觀必真,耳屬必正;遏惡揚善,親賢遠佞;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边@段遺言就是源氏家規祖訓的起源。

      南宋咸淳年間,源賀后人源潛夫舉家南遷,帶著族人來到廣東,在現在的鶴山市霄南村扎根。他將源賀遺訓寫在族譜上,雕刻懸掛于祠堂中世代傳承。源氏族人后來又根據遺訓的內涵,擴展成家規八則——“敦倫”、“親族”、“勉學”、“勸職”、“立品”、“節用”、“睦鄰”、“和眾”,每一則都有精辟的論述。其中,“立品”、“敦倫”、“親族”、“勉學”、“和眾”五則,對源氏后人影響尤其深遠。

      家訓摘編

    立品

    3.jpg

    源氏家教八則之“立品”

         “品之當立 盡人皆然 士人得志功名 武斷交官接宦 恐嚇愚民 自是可鄙”

      【釋義】世間每個人都應該立品。有些人考取功名后倚仗身份,以權勢斷定是非曲折,買官賣官,恐嚇百姓,這是非常不為人稱道的事情。

      “祖宣公訓子曰 行思恭 服思度 遏惡揚善 親賢遠佞 目觀必真 耳屬必正 其次子懷謙恭寬雅有大度 其遷尚書令也參議律令 其巡邊也劾免權貴 史臣曰 懷干略兼舉 出納有聲 繼跡賢考 不墮先業 可取法也”

      【釋義】源氏先祖源賀告誡子孫,行為要恭謹,服飾要適度,要做到抑惡揚善,親賢遠佞,眼睛觀察事物定要求其真實,兩耳聽話一定要求其正確。他的次子源懷為人寬容大度,在任尚書令時有權參與朝政,任巡查邊境時有權彈劾百官,但他慎用職權,行事有方,廉潔奉公,深受朝廷和百姓的贊賞,繼承了先祖的偉業。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和效仿的。

    敦倫

    4.jpg

    源氏家規八則之“敦倫”

      “讀書做官固當盡道 即窮而在亦當早完國課 不犯官法 勉為良民”

      【釋義】讀書和做官固然要遵循規矩,即使家境貧窮也要盡早繳納國家稅賦,不能犯法,要努力做一名良民。

        “父慈固也 然愛而不教 禽牲之愛耳”

      【釋義】父母之愛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疼愛而不會教育子女,與禽畜之愛并無區別。

       “其次亦要善體親心 用力用勞 盡事親之道 兄友弟恭相好而不相尤 乃為盡道 至于出門交友 取真朋以求益 勿狎損友以害身”

      【釋義】子女要善于體諒父母,用心勞力事奉雙親。做兄長的要對弟弟友好,做弟弟的要對兄長恭敬,要互相友好而不能相互指責。出門在外,要結交真正的朋友,不要靠近損友而傷害身心。

    親族

    5.jpg

    源氏家規八則之“親族”

      “睦親之要 一曰老 老分屬尊行及卑 而年長于我者 老也 則恭順扶持 事以高年之禮 一曰賢 賢有德 業聞望者 賢也 則每事奉法 忘分忘年敬之 若孤寡貧窮 尤當體恤 智者導以善言 富者推以衣食”

      【釋義】親近宗族,一要尊老,對年老的人在行動上要尊敬,在態度上要謙遜,對年紀大的族人要恭敬溫順有禮;二要敬賢,對品行好、有聲望的人要時刻尊重他們,如果他們家境貧困的,要多予體恤,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要善于開解他們。

         “兄弟非意相加 可以饒讓情也 古人有情恕理遣施于眾人 況宗族乎 吾族祖光裕公撫諸弟友義 其子洧雍穆保家 士友推之 可取法也”

      【釋義】兄弟之間如果不是惡意的行為,能寬容的就應該多多包容。古時候,陌生人之間尚可以做到以德報怨,更何況自己宗親之間呢?源氏祖先源光裕對待自己的兄弟朋友甚講義氣,他的兒子源淆團結和睦集體,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推崇他。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和效仿的。

    勉學

    6.jpg

    源氏家規八則之“勉學”

      “古者 八歲入小學 十五入大學 為父兄者 當擇嚴師益友 勤加訓迪 務使變化之氣質研求道理 他日上進 固能為良士做好官 即使功名不就 亦不失為醇謹之人”

      【釋義】古人八歲上堂,十五歲上高等學府。作為父兄,應該聘請嚴師對子女或弟妹從小加以教導,使他們具備研求學問的氣質。如果日后他們能夠上進,成為有學問的人或者當一個好官固然是一件好事,即使考取不了功名,他們也不失為淳厚謹慎之人。

      “故雖家道清淡 其子弟有可造就者 尚勉強教成 不可半途而廢 其子弟亦不可自暴自棄 失父兄所望 我祖宣公長子延謹厚好學 其孫子雍少好文雅篤志于學 文獻公子恭聽惠好學 可取法也”

      【釋義】所以即使家境貧寒,只要子弟有可造的潛力,就要努力教好他們,萬萬不可半途而廢,作為子弟的也不能自暴自棄,辜負父兄的期望。源氏先祖源賀的長子源延為人敦厚,喜好研究學問,他的孫子源子雍和源子恭從小也愛好讀書,溫文爾雅,善良純樸。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和效仿的。

    和眾

    7.jpg

    源氏家規八則之“和眾”

        “容貌遠暴慢 顏色近信 辭氣遠鄙倍 三者深得和眾之道”

      【釋義】君子所重視的正道有三個方面:嚴肅自己的容貌,就會遠離粗暴怠慢;端正自己的臉色,就可以使人相信;說話注意言辭語氣,就會遠離粗鄙無禮。這三者深得“和眾”之道。

      “凡與人接 春和盎溢 使傲慢者化暴戾者容 方為善身而淑世 如面無溫容 口無遜語 常抵觸人 自謂質直 此任氣質之過 無往得和者 可不戒乎”

      【釋義】凡是待人接物如春風和煦,充盈洋溢,沒有傲慢暴戾之氣,才是善良濟世之人。如果沒有溫和的面色、謙遜的語言,反而時常得罪他人,但又自以為正直,這只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不會有真心的朋友。

    勤職

    8.jpg

    源氏家規八則之“勤職”

      “士農工商 各有其職 勤則業修 惰則業墮”

      【釋義】做官、農耕、做手工業、經商各有各的職業,如果做事勤快都會事業有成,為人懶惰只會事業荒廢。

         “而賭一途 尤為易染 夫賭欲贏錢固無足怪 乃終年賭而不見贏錢 終世賭而破家蕩產 贏者十一 輸者十九 何苦來由也 凡此皆不勤職之過也”

      【釋義】賭博很容易讓人沾染,往往是終年賭博卻不見贏錢,終身賭博而傾家蕩產。其實,賭博中能贏錢的只有十分之一,輸錢的卻是十分之九,這又何苦呢?這些都是不勤于做事的結果。

    節用

    9.jpg

    源氏家規八則之“節用”

      “其應儉不儉者 一撐體面而累之也 如賣田嫁女 厚賂聘媳 喪事鋪張 供奉熱鬧 又如請貴賓宴 驕壻演戲 許愿豫修祈福 力實不支 設法張羅 以圖好看 不至破家不止 至于衣食不足 不免奴顏婢膝 委曲狥人 自喪己志 何如節食縮衣 留有余之享也”

      【釋義】應該節儉而不節儉,死要面子,最終只會害了自己,如果用賣田所得來嫁女,用豐厚薪金來娶媳,辦喪事和供奉祖先鋪張浪費,或者宴請賓客、請人演戲、許愿祈福等,沒有足夠的財力卻設法大肆張羅以圖有面子,是會家境破落的。到了基本衣食都不能保障的時候,難免會委曲求全、沉淪喪志,又怎么比得上節衣縮食、留有殷實的家產快樂呢?

      “我祖宣公訓子曰 汝其毋奢越 吾終之后所葬時 服單櫝 足申孝心 芻靈明器一無用也可取法也”

      【釋義】源氏先祖源賀告誡子孫不要奢侈越軌,在他死后殯葬時用普通的衣服和單薄的小棺木就足以表明子孫的一片孝心,殉葬用的葬器之類一概不要使用。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和效仿的。

    睦鄰

    10.jpg

    源氏家規八則之“睦鄰”

         “同鄉異鄉 住居相近者 均謂之鄰 屋宇相連 出入相見 凡生畜侵擾 童仆喧鬧 言語有觸忤 行事有錯誤 每易生嫌隙 必要反求諸已 不可徒責于人 加以審慎善處 先免召怨之由 方為睦鄰之道”

      【釋義】無論是同鄉或是異鄉,只要是居住地方相近,都是鄰居。由于彼此屋宇相連,朝見口晚見面,容易因牲畜侵擾、孩童或家仆喧鬧、言語冒犯、行為不當而糾結惡感,這時應該多些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能只把責任推給別人。處理問題謹慎周密,盡量避免產生怨恨之意,這才是與鄰居和睦之道。

      家族代表人物

      源賀后代遵循祖訓,修身立品,為國貢獻者甚多,顯赫于北魏、北齊、北周、隋、唐數朝。

      源賀次子、北魏名將源懷,乃推崇廉訓的歷史先驅人物,官至尚書左仆射,驃騎大將軍,為人謙恭寬雅,清儉有惠政,尤以“奉公不撓”的形象史上留名。源賀七世孫源乾曜,才華出眾、清廉謹慎,為官四十余年,擔任宰相近十年,政績顯著,被譽為唐朝“開元名相”之一。源彪著名齊朝,源雄、源師官成隋代,均以勤政為民、才識博達知名于世。在源氏家風的深遠影響下,源氏一族人才輩出、多有建樹,在史籍文獻中有名可考者多達八十余人。在《魏書》《隋書》《北史》《舊唐書》等正史中被立傳者達四十余人。

      唐朝中后期,源氏族人逐漸淡出政治舞臺,以經商和務農為主。南遷至廣東的源氏后人時刻遵循先祖遺訓,心懷眾生,宗族團結,鄉里和睦,重視教育,誠信經營。源龍章、源汝榮、源吉華等一大批源氏后人,都是近代踐行先輩遺訓的典型代表。

      源龍章,鶴山市龍口鎮霄南村委會源氏東門坊人,近代廣東“草根巨商”的代表。他經營的染料“陰丹士林”曾經占據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源龍章成為“巨富”后,不忘初心。他一方面嚴格要求子女,并立下家訓——“好仔不論爺田地,好女不論嫁妝衣”;另一方面積極辦私塾免費招收貧苦學生入讀,建慈善堂收容無家可歸的孤兒,此外,還出巨資在家鄉修建公路、橋梁和醫院。

      源汝榮,號杏翹,龍口鎮霄南村委會源氏十八世東門坊人,出生于清朝同治年間一個五口貧窮之家。十九世紀末,他只身前往香港,憑著勤勞與雋敏,創建了香港太平戲院。源汝榮謹記祖訓,行事低調,仗義疏財,為提攜鄉鄰、建設家鄉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源吉華,龍口鎮霄南村委會源氏北門坊人。十九紀初,源吉華父子看到廣大貧苦人民因無錢買藥而常常死于疾病,決心研制效速價廉的良藥。經過請教名醫和反復研制,他們最后將三十多種中草藥材熬成藥汁,制作成藥性溫和的甘和茶,暢銷粵港澳和東南亞。其后人遵循先輩“讓甘和茶創始在霄南”的意愿,將家族在外取得的成就帶回霄南、造福家鄉。

      專家及后人述評

      源氏祖訓家規的歷史與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霄鄉源氏祖訓源于北魏,經千年傳承,滲透著醇儒精神。源氏是北魏隋唐影響較大的著性望族,在近代和改革開放時期也是英才輩出。源氏祖訓家規對當代加強黨政干部勤政廉政建設,全社會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大的文化啟迪意義。

      一、源氏祖訓家教的文化內涵是醇儒精神

      北魏名臣源賀的“宣公遺令”:“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遺令”奠定了源氏族人千年家風的基礎。

      清末民初《源氏大宗族譜》的“家規八則”:“敦倫、親族、勉學、勤職、立品、節用、睦鄰、和眾”,是源氏后人根據當時社會實際,對祖訓精神的與時俱進和精細化發展。

      “遺令”和“家規八則”內涵實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醇儒精神,即儒家學識精粹純正,溫柔敦厚,立場堅定的人文精神?!罢\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是遺令的核心,體現了儒家克己奉公的至誠至善精神;“四毋”、“四思”、耳與目、遏與揚、親與遠等,都是儒家中庸精神的體現?!凹乙幇藙t”的敦倫、親族、睦鄰、和眾,體現了儒家“親親”、“尊尊”“仁者愛人”和諧精神。勉學、立品則反映儒家“修身為本”和重道德教化。勤職、節用是儒家恭行敬業和安貧樂道精神的體現。

      二、源氏祖訓對黨政干部勤政廉政建設的文化啟迪

      源氏“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是中國古代吏治思想對官員道德的綱領性表達——即勤政與廉政。儒家提倡學習做官做人的“大學之道”——“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相一致,剔除其封建和唯心的糟粕,對之作現代性的轉化,則可表達為“誠勤以事國,清廉以行己”或“誠勤以為民,清廉以行己”。

      “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是官德的綱,而“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是官德的目,是封建官員的行為規范,其精髓則是中華文化處事處世的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是一種人生智慧。中不偏,庸不易,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主張,持之以恒,則為成功之道,用現代話語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正平和,唯真唯實,公平正義,統籌兼顧,不左不右,不走極端,不驕不躁,謹言慎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是黨的事業成功之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矛盾復雜化,共產黨人安得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源氏族譜、祖訓與家規,是封建士族世家進行“不忘初心”教育,家風傳承的優秀范例。源氏自北朝至隋唐數百年,是聲名顯赫的官宦世家,從太師宰相到州府刺史,清史留名者眾多。如始祖源賀在北魏統一北方戰爭中功高蓋世,兩次臨危定策皇位繼承,保持國家政治穩定,為北魏四朝元老,不居功自傲,醇儒家風率先垂范。源懷執法不避故友,為政綱舉而理事簡約不重形式。源子雍、源延伯父子不以私害公,堅守統萬城忠勇破敵。唐玄宗時之開元名相源乾曜上書皇帝,奏請將自己三個兒子中的二人調離京城到外地下放任職,因宰相源乾曜的垂范,長安城有100多高干子弟也出京下放任職。故事多多,千年家風承傳,源氏族譜、源氏祖訓功不可沒。

      三、源氏祖訓家教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啟迪

      源氏家族在中唐以后隨著中國封建門閥士族制度一同衰落,家族成員大都以經商務農為生。宋朝平民化后的源氏家風更多是農商平民的道德關懷。從明嘉靖年間修族譜到辛亥革命的350年間,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鴉片戰爭后洋貨充斥城鄉,霄鄉的傳統農業與小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破產,聚族而居的宗法社會解體,族人多離鄉往廣佛、港澳打工或經商。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宵南源氏后人修訂的“家規八則”,首先是對儒家文化“尊祖、敬宗、收族”和恭行敬業、修身為本、安貧樂道傳統的繼承,也多了對工商社會“勤職”職業道德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節用”的道德關懷。

      歷史文化不能隔斷,源氏祖訓家規經過批判繼承,作現代化轉換,對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積極意義:如“誠勤以事君”,可現代化轉換為“誠勤以事國”,“勤誠以為民”則有利于樹立建設富強、民主國家和愛國、敬業、誠信的價值觀念?!扒寮s以行己”可現代化轉換為自我約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國家的關系,有利于樹立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的價值觀念。家訓的“敦倫”、“親族”與“睦鄰”、“和眾”,可現代化轉換為全社會的“友善”觀念。

      綜上所述,源氏祖訓與家規是寶貴的民族精神文化遺產,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巨大的現實意義。(原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文法學院院長、霄南源氏歷史文化研究專家 陳坤林)

      趙宗福(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原院長,鮮卑源氏歷史文化研究專家)源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富有影響的名門,尤其是源氏得姓的第一代源賀,北魏時期不僅功名顯赫,而且以勤勉職守、廉潔自律著名于世。其遺訓成為了源氏家族千百年來的家訓,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家風教育名篇,為后世所稱道,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在源賀的言傳身教下,源氏后代敬遵此訓,繁衍光大,成為歷經數百年而不衰的儒家文化士族,名人輩出,德行流播。大部分源氏南遷至廣東鶴山后,由宦而農而商,少量留居北方者也漸轉為農耕。但無論何方源氏后裔,皆能秉承家風,以勤勞守德為要務,故生生不息而傳衍。

      何爭流(原青海師范大學副教授,鮮卑源氏歷史文化研究專家)源氏得姓的歷史不長,但是由于姓氏獨特,家族源頭清晰,血緣關系易于辨別,家族成員歷經北魏、北周、隋、唐等朝,在政治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產生的政治人物較多,大都有傳記可查。源氏始祖源賀主要生活于太武帝至孝文帝時期,不僅是開基人物,也是北魏的重臣良吏。他一生做了許多大事好事,除東西轉戰為北魏統一北方、遷都中原立下汗馬功勞等外,更主要的是有良好的家風、家訓和家規為源氏后人的成長教育樹立了標桿,為國家建設培養了許多棟梁之才。源氏一族,從源賀起,有自己世代相傳的家風傳承和文化個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源賀議改刑律,到唐朝初年的源光裕參與修訂《開元新格》,長達三百多年間,源氏族人一直有人在研習法律,成為漢化士族群體中的律學世家之一。源賀到了垂暮之年,將子孫叫到榻前,留下一段鄭地有聲的遺囑,勤奮國事,廉潔淡泊的情懷,聞者無不動容。

      曹誰(當代作家、詩人、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源賀傳》作者)中國儒家講究言傳身教,源賀遺訓也是他一生所踐行的。他本來是南涼國的王子,國破家亡后投奔北魏,他沒有像兄長保周那樣試圖反叛恢復南涼,而是從整個天下大局出發,輔佐拓跋燾平定天下,結束五胡十六國的亂世。在拓跋燾被宗愛刺殺身亡后,北魏王朝面臨一個亂局,又是他出面粉碎宗愛亂黨,迎立新的皇帝,讓北魏王朝趨于穩定,功成名就后又不居功自傲,主動交出兵權,到冀州去任刺史,被壞人石華誣陷謀反也不怨恨,依然兢兢業業履行職責,最終查明是誣告。他主張仁政,所以上書廢除嚴刑酷法,無數的人因此受益。源賀不分胡人漢人,一生在推動胡漢的融合,在乙弗渾專權的時候,又是他幫助馮太后鏟除奸臣,讓馮太后和孝文帝能夠順利推行歷史影響深遠的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源賀武可鞍馬定乾坤,文能安邦平天下;對國家忠貞不二,對人民慈愛有加;胡人漢人一視同仁,積極倡導民族團結;在世時以身作則,離世時遺訓子孫。所以源氏家族能夠成為魏齊隋唐的五百年望族,子孫南遷后又以源賀遺訓來經商濟世,從家到國到天下,源賀遺訓對今天中國人的道德法則都有深遠的意義。

    附件:

        主辦單位: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察委員會

        合作單位:南方新聞網

        粵ICP備10233762號

        nyqfw@gd.gov.cn

        投稿郵箱

        少妇以肉抵债AV

          <big id="fhf77"><strike id="fhf77"><rp id="fhf77"></rp></strike></big>
          <track id="fhf77"></track>

          <track id="fhf77"></track>

          <pre id="fhf77"></pre>